一、 成果简介
1.主要解决的研究生教育实践问题
北京化工大学以培养国际一流的“大化工”工程科学家、工程师和管理经营人才为目标,围绕着“以生为本”的培养理念,重点解决研究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提升等问题,经过多年的教育改革与实践,建立并完善了化工类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与机制,实现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2.解决实践问题的方法
围绕着“以生为本”的培养理念,不断完善创新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建立了“三维七点”网络化培养体系,重点提高研究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三维”:(1)、严把入口,择优纳贤;(2)、监控过程,助力培养;(3)、控制出口,保障质量。
“七点”:(1)、招生制度改革优化。突出复试过程中对创新能力的考核,“双盲”模式保障了公平公开的考核环境;(2)、教学督导过程控制。建立了无缝隙督导机制,及时了解学生需求,掌握教师授课动态,保障教学质量;(3)、培养方案持续改革。与时俱进地调整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授课方式,强化能力建设;(4)、实践基地升级改造。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实践基地和高新技术研究院等平台建设,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5)、心理安全全程监控。建立并实施身心健康和环境安全的防控体系,为研究生的学术发展保驾护航;(6)、学业职业规划教育。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环节,帮助学生准确定位,制定长远规划,提升综合素质与能力。(7)、培养质量节点控制。实施“七节点控制分流”措施,健全了质量评价与保障机制,提升了复合型工程人才的培养水平。
3.创新点
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实现了“以生为本”的培养理念创新;从“入口、过程、出口”三个维度,围绕“招生制度、培养方案、教学过程、实践基地、健康安全、职业规划和质量监控”七个方面实施了培养模式与管理机制的创新举措,建立了“三维七点”网络化培养体系,强化了研究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有效提升了培养质量。
4.推广应用成果及贡献
近五年来,研究生作为科学研究的生力军,参与了本学科各层次科研项目,参与发表了568篇TOP期刊的SCI论文,参与申请专利706项,参与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17项。例如,在读博士研究生许昊翔以第一作者在《自然》子刊《Nature Catalysis》发表论文1篇,黄宏亮博士以第一作者在《chemical review》上发表论文1篇。王磊、陈海光的硕士学位论文于2017年被评为全国化学工程领域优秀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在最新一次学科水平评估中,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整体成绩为A。其中在校生质量、培养过程质量和毕业生质量分别在全国排名第2、第3和第7。
二、 成果完成人:陈晓春、许青、吴相森
成果总结报告及相关证明及支撑材料见附件。
相关附件
- 2018-06-01 化工类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机制的改革与实践-成果总结报告.pdf
- 2018-06-01 化工类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机制的改革与实践-相关支撑证明材料.pdf
- 2018-06-01 获奖证书扫描件.r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