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程学院是北京化工大学核心学院之一,其前身涵盖基本有机合成和无机化工等专业,始建于1958年,与学校同步创建。1978年院系调整后成立化学工程系,1996年由化学工程系、制药与生物工程系、环境工程系和化学工程研究所组建成立了化学工程学院。
化学工程学院设有“化学工程与技术”和“环境科学与工程”两个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其中“化学工程与技术”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是北京市重点学科;拥有“材料与化工”工程博士点,“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两个工程硕士专业领域,设有“化学工程与技术”和“环境科学与工程” 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有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能源化学工程3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新增氢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形成了化工和环境学科“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 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另设有“化学工程与工艺+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双学士学位专业和“化学工程与工艺+法语”联合学士学位专业。
化学工程学院拥有一支由院士、长江学者和国家杰青为核心的学术造诣深、富有创新精神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队伍。现有教职工180余人,其中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首席科学家等高层次人才14人次 、国家“四青”人才19人次,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名、北京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5名、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名。在专任教师中,博士生导师84人,正副高级职称教师15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0%以上。
化学工程学院紧紧围绕“四个面向”,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构建了具有学科前沿性和交叉性为特征的“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工程化应用”三位一体的创新研究体系,拥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研究平台和基地,建有全国化工学科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合作建有“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教育部超重力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高校环境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研究中心和膜分离过程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11个省部级研究基地。近年来,学院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和面上项目百余项,年科研到款经费达2.5亿元以上,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教育部和北京市级奖励50余项。
化学工程学院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基地、1个部级教学团队和1个部级教学基地;建有国家级化学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共建)、国家级化工过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北京市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批国家一流课程5门和北京市一流课程/教材/课件4门,曾获批国家精品课程2门和北京市精品课程3门,出版国家规划教材、教育部精品教材和北京市精品教材10部,获得国家及省部级教育教学成果奖12项。
近年来,化学工程学院本科生获得包括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全国大学生Chem-E-Car竞赛、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美国数学建模竞赛、北京市大学生化工原理竞赛等在内的国际、国家级和省市级各类科技活动一、二等奖30余项。
化学工程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建有9个本科-硕士/本科双学位国际联合培养项目,与美国陶氏化学、德国巴斯夫、新加坡纳米科技有限公司等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与科研合作关系,多次举办国际性学术研讨会。
步入新时代,化学工程学院正以“艰苦奋斗、求实创新、团队协作、敢为人先”的学院精神,以“人才培养是根本、学科建设是龙头、体系创新是关键、队伍强化是保障”为指导思想,以“体系创新工程”、“创新人才工程”、“安康工程”建设为举措,为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化学工程学院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