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时间:2023-01-04阅读次数:26957

王丹教授  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专业硕士导师

 办公地址

 北三环东路15号北京化工大学东校区高精尖大厦506

 电子邮箱

    wangdan@mail.buct.edu.cn

 联系电话

    010-64449453

 学术兼职

《Heliyon》期刊副主编;《Engineering》期刊编委会助理;中国化工学会国际合作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颗粒学会发光颗粒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稀土学会稀土材料化学与生物技术交叉专业委员会;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高级会员(Senior Member of AIChE)

招生专业及研究方向

招生专业:
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与化工

研究方向:

超重力科学与纳米材料产品工程(纳微结构材料规模化制备工艺、纳米智能控释载药系统、光功能纳米粒子及微结构光学元器件、抗病毒纳米复合纤维滤材与空净器件)

个人经历

教育背景

2004.09-2008.06 浙江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本科

2008.08-2013.06 浙江大学 光学工程 博士

工作经历

2013.07-2015.07 北京化工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博士后

2013.11-2015.11 美国凯斯西储大学 访问学者

2015.07-2018.12 北京化工大学 化学工程学院 副教授

2019.01-2020.12 北京化工大学 化学工程学院 见习教授

2019.07-2019.08 哈佛大学 访问学者

2021.01- 至今  北京化工大学 化学工程学院  教授

科研项目

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和重点国际合作项目各1项。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京东方、万华化学、长阳科技等企业委托技术攻关项目10余项。

纵向项目

[1] 水分散纳米智能控释材料分子设计及宏量制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2023.05-2028.04

[2] 超重力耦合光热法可控制备超窄带发光量子点的机制及性能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3.01-2026.12

[3] 超重力交联聚合法制备超小单分散碳化聚合物发光纳米点的机制及应用基础,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3.01-2025.12

[4] XXX,XXX项目,2022.08-2024.07

[5] 防护口罩荷电再生技术及性能评价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2020.02-2020.06

[6] 面向脑科学的纳米发光探针材料超重力耦合水热法可控制备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2019.01-2021.12

[7] 超重力法可控制备上转换发光材料透明纳米分散体的机制及应用基础,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8.01-2020.12

[8] 基于生物质前驱体的碳量子点合成及发光机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管理项目,2017.01-2017.12 

典型企业横向项目

[1] 超重力法合成***材料研究,企业委托技术开发项目,2024.02-2026.02

[2] OLED材料***纯化技术开发,企业委托技术开发项目,2022.03-2024.02

[3] 高防护轻量化***组件技术合作开发,企业委托技术开发项目,2021.11-2025.12

[4] 高折射率***材料技术开发,企业委托技术开发项目,2021.11-2022.12

[5] 超重力法制备***乳液技术开发,企业委托技术开发项目,2021.01-2022.12

[6] 高折射/高增强***材料关键技术,企业委托技术开发项目,2020.05-2021.12

[7] 超重力***技术开发,企业委托技术开发项目,2019.11-2022.11

[8] 超重力强化***制备的过程研究,企业委托技术开发项目,2018.06-2019.12


学术成就

主要从事超重力前沿科学和纳米材料产品工程研究,发表期刊学术论文12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0余件,作为主要起草人参与制修订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3项。与企业合作设计研发了抗病毒空气净化滤材、超窄带发光纳米粒子、高折射光学透明胶膜、高显指健康照明器件等系列新材料产品并实现工程应用和商业销售,助推提升了相关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和品牌国际竞争力。研究工作多次被中央电视台电视节目、央视网、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科技日报、北京日报等主流媒体作为亮点报道。应邀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2019)、通用汽车(底特律)全球研发中心(2019)、第六届中美工程前沿研讨会(2019)InterPACK® 2020 (德国)、英国纽卡斯尔大学(2021)、第十届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ixing in Industrial Processes (日本2021)、第十四届全球华人化工学者研讨会(2022)2023国际前沿材料大会等国外高校、企业和国际学术会议做邀请报告10余次。任2024年第八届中美工程前沿研讨会中方组委会成员及“纳米技术在医药健康领域的应用”议题中方召集人。

 

代表性论文

[1] Intensified synthetic approach for GdYAG:Ce phosphors with ultrahigh color rendering toward healthy lighting, AIChE J., 2024, 70, e18253.

[2] Ultrastable waterborne nanocomposite coating of polyurethane and zirconia nanoparticles to avoid rainbow effect on polyester-based superficial hardening film, Ind. Eng. Chem. Res., 2024, 63, 244-251.

[3] Real-time imaging and quantitative evolution for pyrolysis of carbon dots encapsulat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at nanoscale by in-situ environmental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23, 23, 35358-35365.

[4] Process intensification for Fe/Mn-nitrogen-doped carbon-based catalysts toward efficient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of Zn-air battery, Chem. Eng. Sci., 2022, 259, 117811.

[5] Masks for COVID-19, Adv. Sci., 2022, 9, 2102189.

[6] Scalable synthesis of ytterbium and erbium codoped calcium molybdate phosphors as upconversion luminescent thermometer, AIChE J., 2021, 67, e17399.

[7] Can masks be reused after hot water decontamination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Engineering, 2020, 6, 1115-1121.

[8] Liquid marbles in liquid, Small, 2020, 16, 2002802.

[9] In situ visualization and real-time tracking of emulsion and miniemulsion polymerization at the microscale via fluorescence imaging, Chem. Eng. Sci., 2020, 211, 115288.

[10] Multi-stimuli-responsive liquid marbles stabilized by superhydrophobic luminescent carbon dots for miniature reactors, Chem. Eng. J., 2020, 391, 123478.

[11] High-gravity-hydrolysis approach to transparent nanozirconia/silicone encapsulation materials of light emitting diodes devices for healthy lighting, Nano Energy, 2019, 62, 1-10.

[12] High-gravity-assisted scalable synthesis of zirconia nanodispersion for light emitting diodes encapsulation with enhanced light extraction efficiency, Chem. Eng. Sci., 2019, 195, 1-10.

[13] 3D-foam-structured nitrogen-doped graphene-Ni catalyst for highly efficient nitrobenzene reduction, AIChE J., 2018, 64, 1330-1338.

[14] Liquid marbles based on magnetic 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 as magnetically and optically miniature reactors for photocatalysis and photodynamic therapy, Angew. Chem. Int. Ed., 2016, 55, 10795-10799.

[15] Can graphene quantum dots cause DNA damage in cells? Nanoscale, 2015, 7, 9894-9901.

[16] ‘Green’ synthesized near-infrared PbS quantum dots with silica-PEG dual-layer coating: ultrastable and biocompatible optical probes for in vivo animal imaging, Nanotechnology, 2012, 23, 245701.

[17] Aggregation-enhanced fluorescence in PEGylated phospholipid nanomicelles for in vivo imaging, Biomaterials, 2011, 32, 5880-5888.

[18] 面向化工博士研究生的先进材料科学与工程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化工高等教育,2023409-13+151.

[19] 化学工程领域本科生国际化全英文通识课程“过程强化”教学探索,化学教育(中英文)2023, 44, 7-11.

[20] 化学工程领域本科生工程伦理学教学探索与实践,化工高等教育,2021, 38, 88-92.

荣誉奖励

2023入选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2023中国青年报社“强国青年科学家”提名

2022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2021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2021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

2020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七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一等奖

2019中国工程院中国工程前沿杰出青年学者

2018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17北京化工大学优秀班主任


论著专利

参与编写《探索新材料(英文版)》、《探索先进材料的奥秘》、《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Applications》、《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中国工程科技2035发展战略研究》、《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报告》等中英文图书章节6章;参与制修订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3项;申请及授权国际和中国发明专利30余件。

 代表性发明专利

[1] 一种生物质氮掺杂荧光碳点的制备方法,ZL201610696284.1

[2] 一种水相纳米氧化锆颗粒分散体的制备方法,ZL201810836953.X

[3] 一种小型高信噪比手持式光谱检测系统,ZL201810248256.2

[4] 一种小尺寸红光荧光粉的制备方法,ZL201910498833.8

[5] 一种提高难溶性有机小分子材料溶解性的墨水制备方法,ZL201910143054.6

[6] 一种温敏不可逆智能荧光防伪复合涂层材料制备及应用方法,ZL201911317700.2

[7] 一种Suzuki反应单体的纯化方法,ZL202111312863.9

[8] 一种作为电镜显影剂的纳米金颗粒的制备方法及所得纳米金颗粒,ZL202110884090.5

[9] 一种水性聚氨酯粘接剂及其制备方法,ZL202210498476.7

[10] 一种显色增强的光学薄膜及其制备方法,ZL202210852849.6 

行业及团体标准

[1]《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行业标准,YY/T 0969—2023

[2]《绿色设计产品评价技术规范投影显示产品》行业标准,SJ/T 11923-2023

[3]《可重复使用民用口罩》团体标准,T/BJFX 0001-2020


讲授课程

2017-2018  本科生全英文国际化通识教育课《流体工程热力学》

2018-2019  本科生专业必修课《生产实习》

2018-2020  博士研究生专业核心选修课《近代材料科学与工程进展》

2020-2022  本科生全英文国际化素质教育课《过程强化》

2018-至今 本科生专业必修课《工程伦理学》

2021-至今 博士研究生专业核心课《先进材料科学与工程》

2022-至今 本科生专业必修课《化工技术经济评价与项目管理》

合作交流

[1] 与凯斯西储大学、奥胡斯大学、纽卡斯尔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研究团队长期保持学术交流,通过人员互访开展学生联合培养,共同发表学术研究论文。

[2] 课题组毕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广泛就职于中国石化、中国化学、中国航发、中核集团、万华化学、兴发集团、TCL等行业龙头企业,定期组织邀请返校座谈交流和技术咨询会。

招生需求

欢迎有志于从事超重力前沿科学和纳米材料产品工程创新的青年才俊加盟,把时间用在进步上,把科研做在产品上,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所属团队或实验室网页介绍

https://orcid.org/0000-0002-3515-4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