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王丹教授获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表彰

时间:2021-12-24阅读次数:1223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北京化工大学党委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及教育部、北京市的部署安排,全面落实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同时学校党委号召学校科研人员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积极担当作为,用科技的力量为疫情防控作贡献,把科研成果应用到决胜疫情的战役中。20202月,陈建峰院士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可重复使用防护口罩关键技术及产业化”新冠肺炎疫情科研攻关应急项目,面向应急时期口罩重复使用关键科技问题开展攻关。在陈建峰院士的带领下,**教授作为“防护口罩荷电再生技术及性能评价标准研究”课题负责人,通过实验研究,合作提出并验证了“口罩荷电再生重复使用技术”,撰写的技术报告被中国工程院采纳并报中央领导,相关技术应用建议获得了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和充分肯定,相关科普报道和视频得到工信部、新华网、中央电视台、英国工程院等广泛转载与宣传,助力缓解了20202-3月期间我国口罩供需矛盾;根据北京市有关工作安排,在张立群院士的带领下,**教授作为主要起草人之一(排名第2),牵头制定国际首个《可重复使用民用口罩》团体标准,并与企业合作研制出具有长效抗病毒功能的复合滤材及可多次使用的口罩示范产品,在北京、浙江、山东等地区推广应用,用户反馈使用效果良好,为疫情防控提供了科技支撑。

2021年,全球疫情形势依旧十分严峻的情况下,陈建峰院士团队积极推动科技抗疫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为全球抗疫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教授作为团队代表,参加“中美英三国工程院应对疫情系列线上研讨会(20214月)”和“全球科学家联盟(World Federation of Scientists)融合全球科学缓解COVID-19线上研讨会(20216月)”,与多国专家分享本团队在疫情初期口罩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利用现有资源迅速有效地解决供应链问题的经验,以及通过汲取本次抗击疫情的经验教训,应对未来危机的“可重复使用口罩”相关科技创新工作;与企业合作研发的“长效抗菌抗病毒空气过滤纳米复合材料(北化-鼎卫滤材)”,在抗菌抗病毒功效、生物安全性、工艺可靠性、终端适配度等方面优势显著,得到业内专家的充分肯定(获2021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防疫与感控消杀产品决赛三等奖),研发生产的滤材及空气净化滤芯组件出口德国,应用于空气净化器产品,在德国北部中小学校推广,为全球抗疫贡献了中国力量。


**教授简介:

**,男,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分别于2008年和2013年在浙江大学获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士和光学工程博士学位。20137月至20157月在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工作,随后留校历任副教授(2015-2018)、见习教授(2019-2020)、教授(2021-),期间曾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凯斯西储大学(2013-2015)和哈佛大学(2019)开展合作研究,是教育部超重力工程研究中心和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骨干教师。兼任Springer Nature旗下Applied Nanoscience期刊副主编(2019-),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编委会助理(2020-),中国化工学会国际合作工作委员会委员(2017-)。主要从事超重力技术与纳米材料工程前沿科学研究,主持或作为主要成员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7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Engineering, AIChE J., Angew. Chem. Int. Ed.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5件,合作撰写英文专著章节2章,参与起草制订团体标准1项,受邀在美国通用汽车全球研发中心、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等国外企业和高校做学术报告10余次,研究工作获京东方、长阳科技等行业龙头企业资助,部分成果实现工程化产品应用。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8)、中国工程院“中国工程前沿杰出青年学者”(2019)、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一等奖(2020),被选派为代表出席北京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党员代表记者见面会(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