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庄仲滨教授指导的博士生薛延荣获得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奖

时间:2023-01-03阅读次数:10

祝贺!我校2篇博士学位论文获评2022年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22-12-31研究生院

我校2篇博士学位论文获评

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为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大力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组织开展了2022年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共评出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23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46篇。我校共有2篇论文获评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1

优博风采——薛延荣

指导教师——庄仲滨教授

论文题目

作者简介







薛延荣,男,汉族,出生于1994年9月13日。2016年在太原理工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并取得保研资格。同年进入北京化工大学开展研究生学习,师从庄仲滨教授,研究方向为非铂燃料电池和电解水催化剂,并于2021年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21至今在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KAUST)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Xu Lu教授。







论文介绍







论文主要贡献如下:

通过对氢气氧化反应(HOR)和氧气析出反应(OER)反应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合理的设计和制备相应的Ru基催化剂,在提升反应活性的基础上兼顾稳定性,为降低当前HOR和OER催化剂的成本提供了可能的途径。

针对燃料电池阳极,提出表面氧化物促进水的吸附,从而提升HOR催化活性的催化剂设计思路。合成得到的Ru/Ru(OH)x催化剂,其酸性条件下HOR活性是Ru纳米颗粒的21倍,并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展现出与Pt接近的性能,阳极催化剂成本可以下降60%。其与Fe-N-C搭配组装得到完全无需铂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可以摆脱对Pt资源的依赖。合成得到Ru7Ni3/C催化剂,其碱性条件下HOR活性是Ru纳米颗粒的33倍,并在碱性膜燃料电池中展现出超过Pt的活性,峰值功率高达2.03 W cm−2,是目前报道的非Pt阳极电池性能最高值,其阳极催化剂成本与Pt相比可以降低85%。

质子交换膜电解水装置阳极需使用Ir作为催化剂,Ru基催化剂价格相对较低,但活性、稳定性仍不足。提出阴、阳离子协同调控Ru基OER催化剂活性、稳定性的新思路。含S阴离子的引入,促进水吸附在晶格氧表面,增加了晶格氧氧化电位,提升了稳定性,且能降低中间体*OO-H的结合能;Fe阳离子的引入,促进了水的裂解并产生*OOH,进一步加速OER反应速率。合成得到的S-RuFeOx催化剂,其10 mA cm−2处的超电势比RuO2降低89 mV,处于已报道催化剂的领先行列,且稳定性得到显著提升,有望取代Ir基催化剂而使成本大幅下降。







博士期间代表性成果













2

优博风采——李剑波

指导教师——邵明飞教授

论文题目





结构化电极的设计、制备及电池性能研究

作者简介







李剑波,男,1992年7月生,籍贯河南。2018年于北京化工大学理学院获得硕士学位,专业为化学工程,主要从事纳米阵列材料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性能研究。同年考入北京化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邵明飞教授,专业为化学工程与技术。在邵明飞教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研究方向为结构化电极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储能性能研究。目前在华中科技大学黄云辉教授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







论文介绍







论文主要贡献如下:

(1)提出了结构化储能电极设计与构筑的新思路:制备了一维碳/金属化合物纳米阵列、二维多孔碳材料、二维过渡金属氢氧化物三种结构化阵列电极,显著提升了离子扩散速率、活性物质负载量及利用率。

(2)实现了结构化储能电极界面的精确调控:通过调控电极界面的化学组成、缺陷结构和电子结构,改善了其对多硫化物的吸附和催化转化效率,降低了电极界面上离子的扩散阻力,增强了电池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

(3)创制了两类新型结构化正极材料并实现了电池性能强化:将结构化正极应用于锂–硫电池体系,实现了电极面容量的提升和软包电池循环性能的改善;在钠离子电池体系,实现了超长的循环寿命,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博士期间代表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