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我院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备赛水平,3月24日化学工程学院邀请了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鄢红教授为学院教师传授教学创新大赛的备赛经验。我院教授和青年教师代表参加了现场学习,国际教育学院5位青年教师参与了交流。
鄢院长首先介绍了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历程,结合竞赛的实施方案给出了备赛建议,着重针对评审指标点,围绕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课程思政、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视频质量几个方面,对老师们如何提升课程的“两性一度”和创新性进行了明确指导。随后,针对创新报告的撰写、课堂实录的要求、支撑材料的准备过程如何落实“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持续改进”的OBE理念,给予了具体分析说明。最后,针对往年教创大赛的具体案例进行了介绍和针对性分析。
化工学院刘研萍教授介绍了《固体废弃物处理》课程的备赛情况,并针对遇到的疑问进行了咨询,鄢院长给予了细致解答。交流过程中,学院教师积极提问,获得了很好的交流效果。
本次交流会促进了两个学院的教学交流,推动了化学工程学院教学创新大赛的备赛,提升了相关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化学工程学院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近年来不断组织教学培训,鼓励教师通过以赛促教等手段提升教学水平,开展为“一流学科”建设和培养化工拔尖人才服务的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鄢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化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北京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北京市优秀教师。长期从事计算化学、物理化学教学和科研工作,担任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计算化学”的课程负责人。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计算化学”的课程负责人。同时亦是国家一流课程“物理化学”的主讲教师。长期担任化学类专业负责人。主持及参与国家级及市级教改项目9项,发表教改论文10余篇。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三项,二等奖一项。获北京市课程思政、教学创新大赛等多项教学奖励。科学研究方向为理论与计算化学在复合材料的结构和功能设计及能源催化领域中的应用。作为负责人或骨干先后主持及参与了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7项,已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高水平论文70余篇,单篇最高他引300余次。出版教材两部,参与撰写二维材料方面的专著3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