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15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总决赛在郑州大学举行,我院向中华教授指导的参赛项目《华储科创——锌镍空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开拓者》,凭借团队的成果转化推广的卓越成效和参赛团队出色的现场表现,在大赛产业赛道成果转化组金奖排位赛上勇夺全国金奖,实现我校在该项重大赛事的历史性突破,获得学校首枚该项赛事总决赛金奖!
参赛师生合影
本次大赛由教育部等11个部门会同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郑州大学、郑州市人民政府承办。作为全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青年学生创新活动,今年共有来自国内外161个国家和地区5673所学校的619万个项目、2443万人次报名参赛,总决赛入围项目4720个。
学校在本届赛事实现金奖突破,得益于校、院两级的系统化培养与全方位保障。学校深入实施"创新北化"战略,为参赛项目筛选和团队参赛技能培育提供了系列培训,为学院打磨凝炼重点项目提供坚实的基础。化学工程学院高度重视双创工作,设立学院双创及竞赛指导委员会,密切协同学校双创工作开展,主动整合资源进行项目培育,联合大学科技园组织“创业训练营”,持续优化项目质量,开展院级路演进行项目选拔,组织项目系统性培训和专项辅导,持续赋能参赛项目。
参赛项目凝聚着师生团队的智慧与汗水,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向中华教授的全力支持,项目所在的分子能源材料研发中心团队齐心协力保障项目实施。同时,校院两级双创导师团队全程精准指导、全力护航,项目自大赛启动以来累计开展14轮系统性培训,共计22场次专项辅导,确保参赛项目以最优状态参赛。
项目参加北京市赛现场赛
学院将持续深化“赛教融合”机制,进一步优化学院双创生态,不断提升学院产学研用工作质量,为服务学校发展、助力高质量人才培养工作贡献力量。
项目获邀参加大赛优秀项目成果展
附:
《华储科创-——锌镍空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开拓者》项目简介
项目由化学工程学院向中华教授、翟玲玲老师、穆振杰老师、张国彬老师等共同指导,由刘迪博士担任负责人,团队成员包括韩清、柯玉桃、谭景中、李小龙、陈广兴、冷弈鸣、张佳亮、李心宇、孙艳飞、何慕容、沈泽宇、黄伟成、张健、石智晟14名同学。项目聚焦于“锌镍空液流电池”这一新型电化学储能技术,在本质安全与环境友好的基础上,成功实现了产业化落地。其核心优势在于集灵活配置、超长循环寿命、长时储能与简易维护于一体,是当前配电网侧规模化储能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项目团队依托化学工程学院分子能源材料研发中心历经十余年技术积淀,完成了从关键材料开发、原理验证到电极批量化制备及中试样机测试的全链条创新,最终推动成果走向市场。
锌镍空液流电池从工程样机、系统集成到工程落地
向中华教授简介:
向中华,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博导。主要从事氧还原催化工程研究,构建了共价有机聚合物(COP)基氧还原催化新体系,开发了非热解氧电极制备工艺,并成功实现其在燃料电池与锌镍空液流电池中的规模化应用,推动技术转化落地。在Nature、Nature Commun.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2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荣获北京市杰出青年中关村奖、IFIA最佳发明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兼任多个期刊青年编委及学会职务。
向中华教授团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