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
李成岳:1936年生,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化工学会理事、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化工学报第八届编委会执行主任,催化基础、化学工程与重油加工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从事化学工程教学与研究、化学反应器动态操作与反应器动态学,绿色化学技术和结构化催化剂与反应器的研究,在催化剂工程、固定床传热性能、反应——分离耦合、变压吸附等领域都开展过系统的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二等奖及其它省、部级科技奖励三项,申请发明专利四项,在国内外发表研究论文约180余篇。出版译著一部,主编学术专著一部。先后被授予化工部、北京市和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他苦心钻研,初心不改,治学严谨,学风端正。
他精益求精,不遗余力,带领学科迈上新的台阶。
他为人谦逊,以身践行,寄语青年“做好积累才能厚积薄发,做好科研才能使人服气。”
他就是工业催化与反应器研究室创始人、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首席科学家——李成岳老师。
脚踏实地 厚积薄发
李成岳老师1980年来到北京化工大学,勤勤恳恳钻研自己的科研项目和本职工作,为北京化工大学学科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李老师心中所修的大道皆是如此,作为科研人员,修身养德,如海纳百川不断积累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他在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时讲到:“如果说我的成长还有什么心得的话,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急于成名,注意厚积薄发,尤其是年轻同志。我们国家现在方方面面都需要人去做,我们就要有多方面的积累。”作为教师,他立足岗位身先士卒,推贤让能,以身作则。在谈到对教师角色的理解时,李老师讲到:“因为你是教师,你不能对自己没有高标准的要求。你只有比别人做得更好,才能影响人、培养人。我身边有一批教育和影响我的老教师,我学习到老教师身上的品德,我也去这样影响我身边的年轻教师、影响我的学生。” “学用结合,知行合一”是北京化工大学以李成岳老师为代表的老教师们传承下来的品格风范,是师德、师风、师才三者相统一,是道德认知与实际行动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座谈会上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李老师用六年工厂里摸爬滚打的实践经历与三十年来大学的任教经历有力地阐述了“学用结合,知行合一”的真实含义。
力学笃行 务实进取
创新为民是他的奋斗初心,热爱科学是他的精神本色。
李老师的科研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来到北京化工大学之前,他在安阳机械厂工作了六年。对于这段经历,李老师坚定地说到:“要安安心心扎根在化工行业,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朴实的话语中透露着李老师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七十年代初,李老师静心笃志、心无旁骛、力戒浮躁,在安阳机械厂工作之余,能够“沉住气”“静下来”“钻进去”,认真阅读化学反应工程专业书籍,四十余册纸张泛黄的手写笔记本见证了他的燃情岁月。1977年,他连载三篇《化学反应器的稳定性问题》,让成果落地生根,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李老师甘坐“冷板凳”,肯下“数十年磨一剑”的苦功夫,在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中勇于担当。
求真务实是他的精神底色,探求真理是他的毕生追求。
在北化任教期间,李老师仍然坚持着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基础扎实,视野开阔,思想活跃。”这十二个字是李老师投身科研和教育的终身感悟。基础扎实才有创造性,视野开阔才能把学科外沿,思想活跃才有学科交叉。在教授《化工原理》课程期间,李老师主动学习流体力学教材和数学专业书籍,“有了知识积淀就有了底气,就不会胆怯”。翻看在执教期间自学的读书笔记和习题集时,李老师感慨道:“没有人要求,没有人检查,要在业务上成大气候就要严格要求自己。”
培养人才是他的责任使命,提携后学是他的教育情怀。
“要顾全大局,支持年轻人发展,这样才能有传承,让学科长远发展。”李老师的肺腑之言是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的真实写照。李老师主动向系里要求挑选生活困难的优秀学生,自己来做他们的导师并资助他们完成学业。李老师深知科技创新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赛,科学后备人才的培养是科技事业持续发展的基础。
严谨求实 立德树人
以务实之心对待工作,以进取之心对待事业,李老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的奉献着自己的一切,尽全力做好自己的每一件事,只为“尽心”。
尽奉献之心。李老师在在安阳机械厂任职期间,他的大多数时间都用于搞基础建设。他与自己的妻子两次见面可能间隔半年的时间,他的孩子也被安置在北京的朋友家,他的时间基本上都用于工作,都奉献给了自己的事业。在安阳机械厂期间,他组织建设安装各种基础器械。虽为组织人员,但他积极亲身参与各种基础器械的安装工作,在离开时已熟练掌握各种器械安装方法。
尽责任之心。李老师曾任《化工学报》第八届编辑委员会执行主任委员,在任职期间,他认真把握“入口关”,坚决杜绝学术不端的行为。《化工学报》以推动化工科技进步,培养化工科技人才为宗旨。每年的十二期《化工学报》,有四或五期均是由他主审。每次主审,他在办公室一坐就是四五天,认真审查每一篇文章的合理性与真实性,为自己负责,为读者负责,为科学负责。
尽桃李之心。李老师2017年退休,在这37年任教期间,他见证了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学科发展的最快阶段。他认为一个学科想要发展壮大,必须要经过学术积淀、历史积淀、国际积淀。正是有了这些积淀存在,学科发展的才会有更加强劲的动力。他教导学生,一个人的成长可能要历经很多磨难,只要持之以恒,只要有韧劲,只要专注做事,同时以兴趣为基石,把握住机会,必定会发光发热。李老师曾被评为2001年度全国优秀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体现了人民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崇高的思想境界和良好的精神风貌。
方寸之心纳百川,七尺之躯容万物。
兢兢业业四季忙,默默无闻半生碌。
学者无涯读世书,师者无言桃李布。
自觉名声难流芳,后辈心中泰岳驻。
——记北京化工大学退休老教授李成岳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