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的发展史上,有一位老教授的名字熠熠生辉。他不仅是学科建设的开拓者,更是几代师生心中的“化工匠人”。他,就是施力田教授。从化工原理实验室的一砖一瓦,到传递过程教研室的筹建;从搅拌反应器国产化的全面开花,到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荣光,施力田教授将毕生心血化作工程智慧的薪火相传。他的故事是教育强国征程中一代“五老”的缩影,更是激励青年学子投身民族复兴伟业的精神榜样。
匠心筑梦:从实验室到学科体系的奠基人
1985年,正值我国化工行业自主发展的关键起步阶段,施力田教授接过了北京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主任的重担。他亲自主持化学工程楼和化工原理实验室的规划设计,从空间布局到设备选型,事无巨细,更创新性地提出“理论—实验—应用”三合一的空间理念,使这座大楼成为了无数化大人成长的摇篮、走出校园和奉献社会的起点。
在学科建设上,他积极响应“以传统化工优势为根基,向新兴交叉领域延伸”的发展战略,从硬件配置到人才培养都亲力亲为。当时生物化工研究正成为新的热点,施教授积极筹建教研组并引进全套生物发酵实验设备,为我校生物化工学科的生根发芽洒下了第一捧土壤。在人才培养方面,他创新性地提出“先培养研究生后培养本科生”的新路径,亲自赴各高校延揽人才,其中就包括后来成为校长的谭天伟教授。他还主张在每个课程领域安排学科带头人,强化教研效果。各个课程领域的青年才俊们在施教授的指导下,很快成长为我国化工领域的骨干和中坚,为近二十年来化工学科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新引领:产学研结合的先行者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施力田教授牵头筹建传递工程研究室搅拌科研组。面对国外在搅拌反应器领域的技术垄断,他提出“基础研究顶天,工程应用立地”的团队建设思想。80年代,国内工业界对大型搅拌反应器设计制造的认识几乎一片空白,时任搅拌研究组组长的施力田带领团队“揭榜挂帅”攻关化工部项目——引进磷酸生产反应器设备同时“消化吸收”核心技术。施教授率队亲赴生产一线,他们一遍遍设计图纸、调整搅拌器结构、研制桨叶加工模具、测试桨叶操作特性,有时为了赶进度甚至连续通宵实验。最终,团队不仅顺利完成了磷酸反应器搅拌装置的国产化替代,更开发出国内第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翼型搅拌器,日后成为了国内各大搅拌器生产商学习的标杆性产品。90年代末,随着“如何穿暖”成为影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难题,他和团队又将目光投向聚酯行业。当时国内聚酯成套技术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不仅花费大量外汇还在设备更新维护等方面处处受制于人。施教授从多相流传递机理入手,带领团队开展大量实验,结合数值模拟,历经五年终于突破国外专利商的反应器的技术壁垒,开发出适用于国产聚酯流程的搅拌反应器。这样的成果还有很多很多:FCC催化剂反应釜、顺丁橡胶聚合釜和凝聚釜、丁基橡胶聚合釜......这一项项成果打破了国外化工巨头的长期垄断,不仅大幅降低行业成本,还成为“产-学-研”结合的典范。在他看来,“工程科研不是纸上谈兵,必须将突破立在产业创新根基上”。
薪火相传:永不熄灭的教育之光
上世纪50年代末,年轻的施力田从天津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化工厂工作。在生产一线,他把每一个操作细节、每一次故障排除都详细记录在笔记本上。那时候他就想,如果有机会回到学校,一定要让学生们少走弯路。后来,他来到北京化工大学任教,施教授便将“尽全力培养年轻人”树立为自己的终身目标,鼓励学生们多积累实践经验,积极投身祖国建设。
在学生们心中,施教授是严师更是慈父。他将化工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课堂课题,带领学生下工厂“真刀真枪”做设计,把枯燥的公式变成鲜活的工程案例,在他的悉心指导下,一批批青年师生迅速成长。现任化学工程学院流体混合与反应器工程研究室主任的高正明教授(长江学者)回忆:“施老师常提醒我们,搞工程要‘海阔天空地想,脚踏实地地干’。他不仅教我们知识,更教会我们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即便退休后,施教授依然心系化工教育事业,以亲历者、见证者、实践者的身份,持续为教育强国事业发光发热。他积极参与学院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定期参加“老教授面对面”座谈,分享自己从教数十年的心得与体会;深入课堂一线听课评课,帮助青年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关注工程实践教学,多次带领年轻教师深入企业调研。一位老教师用最朴素的方式,守住了工程教育的灵魂。
桑榆未晚:桃李不言的“大先生”
在施力田教授的书房里,珍藏着一届届学生的毕业合影。每当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这些照片上,老人总会露出欣慰的笑容。那些曾经青涩的面孔,如今已成为了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材,而这位“大先生”毕生的心血,正化作春雨,滋润着一代代化工学子的心田,孕育着强国建设的参天大树。
如今,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已成为我国化工人才培养的高地,多个领域教研实力不断增强,国内外的合作交流也走在前列。那些由施教授主编的教材仍在书架闪耀,由他亲手设计的实验室大楼依然矗立,一届届化工学子将书本上的理论转化为实验成果,把图纸上的构想变成生产装置,最终带着扎实的工程实践能力走向祖国需要的岗位。
六十载讲台耕耘,一甲子科研求索。那个一直在和平东桥下播种、耕耘、守望的身影,仍在不断地化作春风细雨。施教授用毕生心血播撒的种子,正在这片他深爱的教育沃土上茁壮成长。“教育强国”的化学反应持续产生新的分子,并在反应器中传递澎湃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