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JIN名师】一心一意图发展,矢志不渝守初心——记原化学工程学院院长吴祥芝教授

时间:2025-11-02阅读次数:10

 “在未来,工业化将快速推进,实业强国成为主流趋势,化工行业即将迎来全面技术革新”,1960年9月吴祥芝怀揣着学有所成以身报国的志向毅然报考北京化工学院(现北京化工大学),1965年从高能燃料专业毕业后他选择留校任教,把青春年华融入化工行业发展,让化工人才在北京化工大学这片土地上遍地生花。岁月的沉淀在他的发上留下银色的痕迹,化为对学校的无尽热爱的证明。

心系百姓钻科研,一片赤诚报国恩

1979年吴祥芝选派前往美国普渡大学进修,走出国门后他看到了完全不一样的世界。“我们的祖国何时能够商店物资充沛、老百姓丰衣足食?”,这是他意识到当时的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巨大差距时不禁发出的疑问。因为深知能有机会外出学习的不易,他把国家对自己的认可和肯定作为学习动力,心无旁骛,潜心钻研,下定决心争取早日改变国家面貌。

1981年吴祥芝学成回国,带着满腔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投身祖国的科研事业,以国家为重,以人民为念,将个人的理想追求深深植根于祖国的广袤大地。即便清楚地知道这条道路充满未知与艰辛,但一想到未来的祖国也能够像他所见到的那个世界一样美好,这个挑战就让他热血沸腾。数十载光阴为“中国速度”添砖加瓦,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变革中,他聚焦国家发展需求,不断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马平川奔腾疾,学科建设硕果丰

 “没有一流的本科教学,没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是不可能成为一流的高等学校”,1984年,吴祥芝与傅举孚先生共同参与世界银行贷款第二个大学发展项目,成功为北京化工大学获批500万美元贷款,学校迅速建立“三个中心”,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强人才的引进和融合,这比来之不易的资金成为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推动了学校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的全面升级。

1994年吴祥芝担任化学工程学院院长,秉持“做人,总是要有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就是要多担当,多做事”这样的想法,在北京化工大学“211工程”验收项目中,作为二级项目负责人,他与同仁一起自筹经费,奉献奋斗,制定评价量化体系,牢牢抓住历史机遇,成功通过验收并获得追加投资。“211工程”的获批,让北京化工大学成为更高层次的大学、获批“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双一流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他参与建立北京化工大学第一个博士后流动站,打下人才流动硕果,吸纳一大批优秀人才留校发展,同时重视新教师和老教授的交替融合,不断加强对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培育,为青年人才提供足够的可发展空间和优秀的学术氛围,为广大人才撑起一把保护伞,给予青年教师足够的尊重,真正做到让每一个留在北化的老师“落子无悔”。

在校四十多年来,吴祥芝参与并见证着在几代师生员工奋发图强、坚持改革与创新的努力下,化学工程学院在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工业催化、纳米材料与技术、能源化工、资源化工、环境工程、应用化学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和国际国内合作交流的实力不断增强,成为我国培养化工高等科技人才、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吴祥芝始终不忘自己做人与做事的初心,以一颗感恩和热血的心为科学事业的研究发展尽最大努力,做尽所有能做的事。

退而不休发余热,润物无声暖心田

2001年,吴祥芝卸下教职的重担,从北京化工大学光荣退休,但那份对教育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对学生的关怀,他一生无法放下。

 “吴祥芝,看起来像一个党员”,即使他已经是一个老党员,但因为爱国人士的这一句评价,他这才相信自己已经做的足够好,没有辜负党员的称号。在离退休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的共建中,他鼓励青年党员要始终对党葆有信心,只有我们对党的历史进程有了信心,才能更加坚持“四个自信”,不负党和国家给予大家的悉心培育。

他是学校建设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更是学校精神文化的传承者和守护者。在60周年校庆之际,他主动担当起校史工作的发动者和引路人,把协助筹备校史展览当作“自己家的事”,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在60周年校史展览上,在吴祥芝等校园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一场内容详实、内涵丰富的北化历史文化盛宴尽展北化魅力。

只要有人类,教育事业就是永恒的。“每个时代都要自己的特点,学生也有自己的特色”。吴祥芝总是说我们做教育工作者的,总是不能要求学生按照我们的期待发展,这就过于理想化了。有爱心,爱事业,爱学生,善思考,勤实践,短短十五字,凝聚了他的一生所热爱的教育事业。60年光阴,不管是教书、育人还是科学研究,他都倾注了自己毕生的心血。青涩的学子逐渐成长为社会的栋梁之才,在各个领域发光发亮,他以满心的欣慰和骄傲,注视着他们的成长与蜕变。这份成就感,源自于对教育事业深沉的爱,源自于看到生命因教育而绽放光彩的喜悦。

回首不忘来时路,初心不改大先生

 “在那些劳动岁月里,我感觉到很踏实”。吴祥芝的一生,干过很多种工作,他养过猪、种过地,当过老师,做过工人,一辈子和教育事业打交道,无论在什么岗位,他始终兢兢业业,记得自己的身份,记得自己的职责。他说初心在哪里,就会记得未来的日子怎么过,未来的路怎么走。他就这么满怀着简朴的心愿,风风雨雨数十载年度过了自己的青葱岁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奉献了自己其全部的热血。

 “改革开放给国家带来的变化,是做梦也没有想到的巨变”,贫困有贫困的问题,富裕了也有富裕的问题,现在的青年人拥有更广的视角,能看到更多的问题,能获取更快的信息,吴祥芝寄语青年学子要把握机遇,抓住好时机,在学生阶段不断积累自己,在做人和做学问、继承和创新、思考与践行、智商和情商、国家事业和个人价值、立业和成家六个方面做到有机统一,勇担时代赋予自身的历史使命,敢担当,能担当。

从青春年少到白发苍苍,他像一盏不灭的灯塔,照亮了无数师生前行的道路,他的身影始终忙碌在需要他的每一个角落,那个满怀抱负,立志干一番响当当事业的青葱少年,已成为桃李满园、学子盈门、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他把自己的热血和智慧洒在祖国和学校的土地上,用自己的言与行诠释什么是责任和担当,他所展现的精神将永远年轻,永远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