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颠覆性技术创新”重点专项是科技部推出的一种全新科研机制,聚焦“四个面向”找问题、找方法、找答案,开放式选拔、体系化培育战略价值突出、技术突破显著的颠覆性技术,对主流技术进行跨越式革新或对“无人区”进行开创性探索,抢先机、开赛道、占高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采取常态化开放式申请,不设项目或课题指南。
我院邱介山教授在煤炭的高附加值精细化利用、先进功能碳材料的制备及应用领域深耕30余年,有扎实的学识和技术积累。针对当前钠离子电池负极硬碳材料成本高、性能低的瓶颈问题,邱介山教授带领团队用煤炭为原料,围绕煤基硬碳的制备新原理方法和过程工艺开展技术攻关,核心技术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5件,煤基硬碳产品性能获得CNAS三方检测认证。该技术在2024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中获得优胜奖;与中煤(深圳)研究院密切合作,牵头承担的“高比容煤基硬碳钠电池负极材料”项目,获批2025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颠覆性技术创新”重点专项,项目总经费2000万元。该项目聚焦高比容、低成本硬碳钠电池负极材料的开发,创新采用高分子交联剂调控的一步碳化工艺,致力于制备化学性质和孔隙结构可控的煤基硬碳材料,显著提升硬碳材料的比容量并降低其生产成本,为钠离子电池产业的技术升级和迭代提供关键材料支撑。
项目首席负责人邱介山教授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全国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北京市教育系统教书育人先锋奖、北京化工大学“十佳教师”、石油和化工行业新型碳基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化工学报》、Battery Energy、Chem. Eng. Sci.、Carbon Innovation、Carbon & Hydrogen和Biochar X等刊物副主编及Sci. China Mater.、Energy Technology等20余种学术刊物编委。主要从事材料化工和能源化工等领域研究,多项技术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创造了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在Nature Mater.、Nature Catal.、PNAS、Adv. Mater.、Nature Commun.、JACS、Angew. Chem.、Energy Environ. Sci.等刊物发表论文900余篇,发表论文总被引81100余次,H因子141(Google Scholar);煤基碳材料的论文数量位居世界第一(Web of Science),提出的“煤炭精细化利用”和“以炭“治”碳”的先进科学理念及“多维碳材料工程”的新概念,引领了煤化学化工领域的新发展方向;申请及授权发明专利200余件。连续入选“科睿瑞安”全球高引科学家榜单(2018-2024)和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2019-2024);入选2024年度ScholarGPS高排名学者全球前0.05%顶尖科学家榜单,包括终身榜单(中国入选学者285位)和近五年榜单,在化工学科领域终身影响力学者榜单中位居全球第162位,在“近五年”化工领域学者榜单中位居全球第23位;连续6年(2020-2025)入选斯坦福大学和Elsevier共同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和“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荣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化工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颗粒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创新奖一等奖、中国商业联合会服务业科技创新奖一等奖等省部级/行业协会科技奖20余项。
项目具体负责人杨琪教授,是国家级青年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主要从事功能碳材料的设计、规模制备及电化学工程应用研究,在PNAS、Adv. Mater.、Angew. Chem.、Nat. Commun.、Energy Environ. Sci.、ACS Energy Lett.、ACS Nano、Sci. Bull.、Chem. Eng. Sci.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总引用18000余次,H因子75,2023-2024年连续入选“科睿瑞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授权及申请发明专利20余件。作为主要完成人,获2024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优胜奖、Carbon Energy金茶花奖。担任《过程工程学报》、Nano Research Energy、eScience、Carbon Energy、Sustainable Chemistry for Energy Materials等期刊编委或青年编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