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祖荣>

国家级精品课程化工原理课程首席教授,长期从事化工原理教学、实验室建设和化工单元过程的研究工作,现任化工原理教研室主任、化工教学实验中心主任,北京化工大学首届教学名师,2006年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19882002 年历任全国高校化工原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全国高校化工类及相关专业教学指导委会委员,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19851986 年,应邀赴美国Oregon 大学化学工程系进行传热方面的合作研究。编写及编译的著作有:国家级十五规划教材《 化工原理》 两本、北京市精品教材《 化工原理实验》 及《 流体输送》 、《 汽车零件清洗工艺》 等,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 余篇,并负责和参与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和指导工作。

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九五攻关,省部级和企事业科研项目数十项。所领导的实验室曾获国家教委颁发的先进集体称号,先后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项、省部级优秀教学、科技进步奖项,其中,由他负责开发的全国高校化工原理试题库、化工原理实验仿真和化工原理系列实验装置先后为国内80 90 50 余所高校采用,并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项。与他人合作申报专利项。曾获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北京化工大学优秀党员、优秀教研室主任、先进个人等称号。

 

<张卫东>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课程的主讲教师,《高校化学工程学报》、《膜科学与技术》、《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编委,北京膜学会理事、科普专业分委员会秘书长。

1986--199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91--1996年在清华大学化工系攻读博士学位,1996--1999年在日本东京大学化学系统工程系进行博士后研究。2000年调入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2003年晋升为教授,曾任北京化工大学化工学院副院长。2004年被评为北京化工大学优秀教师2005年被评为北京化工大学十佳教师2007年获北京化工大学教学名师奖

长期从事膜分离、萃取、精馏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膜吸收/膜萃取过程中的传质机理研究、中空纤维更新液膜技术实现同级萃取反萃过程、反应萃取耦合过程的研究、膜反应器等。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新星计划、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等纵向研究项目。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5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石化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励多项。2001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2006年入选教育部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李建伟>

北京市精品课程化学反应工程课程主讲教师,长期从事多相催化反应器性能分析与设计、催化剂工程设计、催化反应动力学和绿色化学工艺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工作。2007年北京市精品课程《化学反应工程》,第二完成人;2008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近年来,先后承担、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子课题、国家“863”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资助项目10余项;承担或参与企业横向项目8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SCI收录2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件,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30余名。

 

<刘伟>

国家级精品课程化工原理课程负责人。从教30年,长期从事《化工原理》理论课、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等教学和精品课建设工作。荣获北京化工大学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十佳教师、免检教师等教学荣誉。主持和参加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9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作为副主编编写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作为主要参加者出版了《化工原理素材库》、《化工原理电子教案》和《化工原理学习指导》。指导学生获全国化工设计大赛一等奖。主持和参加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企业合作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20余篇,2项国家发明专利获授权。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各1项。

 

<陈晓春>

化工过程与系统设计课程负责人。从教30年,一直在教学、科研一线工作,曾讲授化工应用数学、化工系统工程、无机化学工艺、化工分离过程、有机化工进展等课程,2016年获得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教学名师的称号。现主要从事绿色离子液体设计与应用、膜分离技术在节能减排领域的应用、化工过程模拟与优化、化工安全科学与技术研究。主持科研项目30余项,先后指导硕士、博士100余人,发表教育教改论文5篇,科研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60余篇,出版译著2部,专著2部。近年来,主持国家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2项,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